返回列表 发帖

一纸30字电报 陈嘉庚改写抗战史

两年前,几名历史学家从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国民政府档案中发现了南洋华侨陈嘉庚的一份电报原文后,竟开心得跳了起来:“终于找到‘古今中外第一提案’的原件了,终于知道这份提案的原文到底是什么了!”

   71年前的11月,如果没有陈嘉庚的这一封电报提案,也许中国的抗战史将会重新书写!因此这份电报提案被誉为“古今中外第一提案”。陈嘉庚拍了一份什么样的电报?为什么会对抗战史有重大影响?这其中又隐含着什么样的故事?

  本报记者/时双庆

  年少出洋支持革命

  陈嘉庚17岁时就渡洋前往新加坡谋生。年少就出洋闯荡的陈嘉庚,一直心系中国,并积极支持中国国内的革命活动。1910年他结识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成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也为他后来国民党中广泛的人脉与威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25年,他已拥有橡胶园 1.5万英亩,成为华侨中最大橡胶垦殖者之一,之后他开办橡胶制品厂,生产橡胶鞋、轮胎和日用品,先后在国内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国大埠设立分销店100 多处。他首创橡胶制品大规模生产,促进了侨居地民族工业的发展;他开辟了橡胶制品和其他制品直接输出的国际市场,在华侨中第一个打破英国垄断资本的垄断局面。后来因日本胶制品在东南亚削价倾销,加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他的企业如江河日落,终于在1934年全部结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在新加坡成立,陈嘉庚被推选为主席。他自己带头捐款,还组织各类活动。仅1939年,南洋华侨就向祖国汇款3.6亿多元,极大地支援了中国国内的抗日力量。

  一封电报

  改变大会最终提案

  1938年10月28日,国民参政会第一届二次会议即将在重庆开幕。此时中国抗战正进入紧急关头——广州失陷,国民政府被迫从武汉撤到重庆。在国民党内“是打是和”的重要关头,身为国民党议长的汪精卫利用蒋介石不在重庆的时机,在会议上发表一篇篇演说和谈话,或隐或显地大放“和平”烟幕,企图销蚀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瓦解前线军人的抗战决心。由于汪精卫位高权重,而蒋介石当时也未下定决心抗日救国,一时间,国民党内主和投降派占据了上风。如果主战派没有一个有威望的领头人站出来给汪精卫当头棒喝,国民参政会议将完全变成主和派表演的场所。

  这时,原定到重庆参加国民参政会议的国民参政员陈嘉庚因事未能回国,他得知汪精卫的投降企图后,再三斟酌词语,从新加坡向大会发来一份反对求和的电报提案,其意大至为“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这份电报提案一到会场,不一会儿便有20位参政员联署,经与汪精卫集团间的激烈辩论,修改后在大会上表决通过,给了国民党内妥协投降势力以当头一棒。

  据说当时主持会议的恰恰是汪精卫,提案交付会议讨论及通过后照例必须由他当众宣读,这令他极为狼狈。汪精卫高声朗读时,脸色大变,讨论时又坐立不安,所受刺激极深。陈嘉庚的忠肝义胆,众口称颂,著名新闻工作者、政论名士邹韬奋更将他的这份提案誉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

  众口不一

  电报原文引争议

  由于陈嘉庚的这份提案极大鼓舞了抗战将士信心,打击了汪精卫一派的气焰,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众多历史学家想还原事件真相。但关于这份电报提案的时间、原文、讨论过程及正式决议案的表述,多年来一直有众多版本。特别是大会最后通过的文本,有说是“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有说是 “官吏谈和平者以汉奸论罪”,虽大多认为是11个字,但莫衷一是。究其来历,主要有根据邹韬奋1941年在香港《华商报》上连载《抗战以来·“来宾”放炮》一文的;有根据陈嘉庚《南侨回忆录》中《提案攻汪贼》一节的;还有根据文史出版社所出版《陈嘉庚画册》中陈嘉庚后来应福建新闻社之请亲笔题词内容的。但这些资料都是当事者及后人的回忆,并不准确。

  近日,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筹建办公室在搜集资料时,从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国民政府档案中发现了这份提案的办理案卷及电报原文,为我们揭示了这桩公案的原委:1938年10月26日上午,国民参政会秘书处收到交通部电报局送来“陈参政员嘉庚”的电报。电报原文为:“议长秘书公鉴东电悉庚因事未能赴会甚歉兹有提案三宗乞代征求参政员足数同意并提请公决(一)日寇未退出我国土之前凡公务员对任何人谈和平条件概以汉奸国贼论(二)大中学校在抗战期间禁放暑假(三)长衣马褂限期废除以振我民族雄武精神陈嘉庚叩首”。

  秘书处收文后,即列报第四次会议,同时电复陈嘉庚、报告议长及大会;随后,将电文第(一)条30字提案与其他参政员提出的其他提案合并为拟决议案(即决议草案)文本,交大会讨论、决议。从秘书处所拟决议案中可以看出,本提案的表述先是由电文的30字精简为“日寇未退出前不得谈和平”11字,后来又用黑色毛笔和蓝色钢笔在文件上进行过重复修改,先是改为“日寇未退出我国土前不得言和”13字,最后改定为“公务员不得谈和平”8字。国民参政会秘书处于11月2 日23时封发、拍给当时远在长沙的“蒋委员长”关于大会决议情况的急电中,便将本案称为“陈参政员嘉庚等21人提公务员不得谈和平案”。

  由此可见,此桩公案的历史真相是:1938年10月26日,陈嘉庚在新加坡向重庆国民参政会一届二次大会拍出30字的电报提案;提案交到大会后,有20人赞同、联署;讨论中,曾对提案至少进行过三次精简和修改,可见辩论之激烈;11月2日,大会最终通过了“公务员不得谈和平”的决议案。电报原文是30字 (陈嘉庚后来的题词也是30字,但文字表述不同),而最后通过的决议案为8字。至于世间盛传的11字提案,并非空穴来风,但那只是正式提交讨论的拟决议案而已。

  陈嘉庚在国民参政会上用“电报提案”同汪精卫集团进行的斗争,是他的伟绩之一,早已载诸史册,必将流芳百代。而随着电文原件的被发现,也使得争议了数十年的悬案得以“真相大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