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陈嘉庚邀汪精卫出任厦门大学校长始末

核心提示:陈嘉庚与汪精卫相识于清朝末年政局动荡之际,决裂于抗战期间中华民族危难之时。辛亥革命前后,他们都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先后参加了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而不遗余力。其时陈嘉庚是血气方刚、爱国爱乡的年轻实业家,而汪精卫是锋芒毕露、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在风云变幻的局势和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关键时刻,他们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最终导致公开决裂。他们的人生结局也完全不同。

马鼎盛: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陈嘉庚是中国历届政府公认的爱国华侨领袖,伟大的实业家、慈善家和教育家。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同安县仁德里集美村。9岁读南轩私塾,17岁去新加坡帮父经营米店。陈嘉庚最早引进橡胶并大面积种植,首先办橡胶加工业,生产橡胶鞋、轮胎和日用品,并投人大规模工业生产,他垦植橡胶和菠萝园1万5千多英亩,他还经营米厂、木材厂、冰糖厂、饼干厂、皮鞋厂等,全盛时期厂房达30多处。陈嘉庚营业范围远及五大洲,旗下职工3万2千多人。1925年陈嘉庚成为东南亚的“橡胶大王”,百万富翁。他同时兼营菠萝罐头厂,又把业务拓展到泰国、马来亚及厦门等地,在国内外开了100多间商店,资产达1200万新加坡币,当时约值黄金百万两。陈嘉庚首先是非常成功的华侨实业家。陈嘉庚主张:“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早在他20岁时就捐献两千大洋,在家乡创办惕斋学塾。1914 年创办集美初等高等小学校。1919年,陈嘉庚开始筹办厦门大学。他办学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毅力之坚,全中国全世界都罕见。他为办教育献出一亿多美元,几乎是倾家荡产。毛泽东称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解说:凭着良好的信誉,陈嘉庚很快成为南洋地区著名的橡胶大王,但是他认为振兴工商业的目的是为报国,而报国的关键在于提倡教育,因而他“立志一生所获的财利,慨办教育”,并将这个理念实现在自己的故乡——福建集美。

陈嘉庚先生与毛泽东在中南海

1953年,毛泽东同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中)、庄明理(右)亲切交谈

陈毅明(厦门市华侨博物院名誉院长):陈嘉庚是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人,我们许多人到了国外能够看到什么?看到人家的琳琅满目的东西,然后就说,哎呀,我如果生活在外面多好啊,陈嘉庚就不是,他看到的是对我们国家的一种对比,他有一种责任心在里头,作为一个中国国民他有责任心,他看问题就不一样了,就看到人家进步在哪里,我们的不足在哪里,他就感觉到美国有三百多所,差不多三百多所的大学,其中竟然有两百八十所是商家办的,就民间办的,那对比一下我们华侨许多人赚了钱以后,自己花天酒地,让自己的子女养尊处优,不出第二代钱就花光了,还有呢,许多人赚了钱以后,回到国内来,买田地,盖豪华的房子,还有随便花钱,嫁女娶媳妇,或者说丧事,大操大办,大花钱,陈嘉庚认为这不对,这叫败坏乡里的社会风气,他完全反对这么做的。

解说:当时的福建集美地区是一个各方面都相对落后的小渔村,与新加波的先进发达有着强烈的对比。这让陈嘉庚看到了自己的家乡是如此的贫穷落后。

杨国桢(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因为他看到闽南的教育很不发达,特别整个同安,厦门原来属于同安,这个同安县,老百姓好像处在野蛮状态,小孩子都没有怎么读书,所以他非常有感触,那他为了要提升国民的素质,所以他提出要办教育,所以国家之富强,就全在于国民的发展,国民的发展又全在于教育,这是他的目的。

解说:从1913年开始,陈嘉庚不仅在集美先后创办了小学、中学、师范学校和水产等各类专科学校,还在闽南各地和新加坡创办了多所中小学。成为海外华侨兴办教育的杰出代表。心怀壮志的陈嘉庚并不满足于此,1921厦门大学的创办,成为他倾力办学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毅明:他去劝啊,为了办厦门大学,他到处去劝募,都失败了,人家笑他傻,对吧?那他就讲,我要把我全部的钱拿出来,看看能不能感动这些人!

马鼎盛:1921年,陈嘉庚捐出开办费100万元,年流动经费300万,创办厦门大学,设有文、理、法、商、教育,共五院17个系,这是华侨创办大学的独一份!也是全国唯一独资创办的大学,之后公司几经危机,为保证学校经费不至中断,陈嘉庚贱卖了橡胶园,还把三座大厦卖掉,他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1929年10月,工业世界爆发经济危机。美国不景气,造成橡胶、锡业的大萧条。马来亚、新加坡靠出口橡胶和锡赚外汇,最大的买主是美国。陈嘉庚企业连年大亏损,银根十分短缺。有人劝他减少汇给集美和厦大的经费,但他回答:“我吃稀粥,佐以花生仁就能过日,何必为我担心!”陈嘉庚苦苦坚持每年提供集美、厦门学校经费90万元。当时,陈嘉庚公司积欠银行债款近400万元,公司资产只剩200多万元。以英国汇丰银行为首的债权银行要求陈嘉庚立即停止支持集美厦大经费,陈嘉庚断然拒绝说:“两校如关门,自己误青年罪小,影响社会之罪大。”“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就这样,陈嘉庚独力维持厦大16年,直至1937年破产,才将厦大无条件献给政府,改私立为国立。他为国民教育可谓鞠躬尽瘁。

解说:1936年,厦大已发展到文、理、法商3个学院9个系,成为当时国内科系最多的5所大学之一。成功的营商经验加上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陈嘉庚与众不同的办学思路。

陈毅明:专门设立的一种助学金,叫“成美”奖学金,成人之美,比如你现在是水产学校毕业,毕业以后你很想到日本去留学,那我就从这里用一笔钱去资助你,你回来以后为学校服务,你再还这个钱,这钱以后就让别人再去,有点像助学贷款,助学贷款那样子。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办银行,那也就是说我陈嘉庚不在了,集美学校办下去有钱,有体制上、机构上的保障,陈嘉庚就是这么一个人,我们说他负责到底。

解说:陈嘉庚非常注重师资力量,严格甄选,毫不马虎。1919年,陈嘉庚在创办厦门大学之初,正好汪精卫到漳州访问驻闽粤军司令陈炯明,陈嘉庚早在新加坡就与汪精卫相识,相处甚好,于是陈嘉庚赶赴漳州邀请汪精卫来集美参观。汪精卫对集美学村的建设由衷感叹,极为佩服陈嘉庚的努力。当年的汪精卫,不仅是孙中山先生的左右手,还是享誉海内的民国第一才子。陈嘉庚先生经过慎重考虑,向汪精卫提出,礼聘他为厦门大学首任校长。

陈毅明:汪精卫是美男子,一表人才啊,又能说会道的,陈嘉庚对他是十分欣赏,办厦门大学需要一位很有威望的,学问上又是造诣很深的这么一个人当校长,陈嘉庚就想到了汪精卫。

解说:没想到的是,正当陈嘉庚几经周折,终于拿到厦大演武场的地契时,粤军挥师讨桂,节节胜利。汪精卫忙于政务,请辞厦门大学校长的职位,陈嘉庚不好挽留,只得同意。

马鼎盛:“孟母三迁”为儿子读书成才,陈嘉庚为了厦大也是三换校长。1920年厦大筹办之初,原定校长是汪精卫,汪决意全力从政而请辞;1921年4月,首任校长邓萃英又不愿放弃北洋政府教育部职位而辞职。当年6月,新加坡先驱人物、孙中山的密友林文庆应陈嘉庚之邀来集美,开始长达16年的厦大校长生涯。林文庆致力于学校的行政与学科建设,礼聘知名教授,一时群贤毕至,名流云集,学术风气浓郁,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为办好大学,陈嘉庚甘愿兴建几十座雄伟的高楼大厦,自己却住进简朴的二层楼,既小且暗,办事不便,但他怡然自乐。陈嘉庚生活朴素到艰苦的地步,床、写字台、沙发、蚊帐等都古老陈旧。他外衣、裤子、鞋子、袜子全都打补丁。数百万财产的富豪日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干、腐乳加上小鱼干。晚年还规定自己每天五毛钱的伙食标准。他的座右铭是:“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

马鼎盛:孙中山称华侨是革命之母,一点不差。早在1910年陈嘉庚就参加了同盟会,募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民国成立后,他一贯反对日寇侵略,筹款救灾抵制日货,因此工厂被烧,亦在所不惜。“七七事变”后抗日高潮兴起,陈嘉庚把南洋1千多万华侨组织起来,在新加坡组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他是公认的华侨领袖。1939年国民政府军费为18亿元,其中华侨汇款达11亿元,而南洋华侨捐款占到华侨捐款总数的七成,陈嘉庚对抗战财政的支持,名垂青史。陈嘉庚拥护蒋介石,是因他希望中国一致抗日,当他听说“中共破坏团结”、“不服从中央”、“八路军新四军游而不击”、“专事磨擦”时,心中十分不安。决定回国考察。蒋介石拨款8万,举行大小宴会表示尊重。陈嘉庚发现当局奢侈、腐败,花天酒地,偷窃外汇,连行政院长孔祥熙都开宾馆、酒店发国难财,监察院不敢过问。更让他焦虑的是国共摩擦加剧,妨碍团结抗战大局。于是陈嘉庚决定到陕北考察。看到延安街头没有长袍马褂官僚商贾、也没有艳妆女子和小脚妇女,男女衣着整洁,行人精神焕发。他最感兴趣的是路边大小商店都是民办,政府抽税很轻。与重庆的山珍海味相比,毛泽东的宴请只是白菜、咸饭加鸡汤。再联想蒋介石接见的排场,传令官大喊“蒋委员长到”,全场者肃立,像皇帝驾临!崇尚民主自由的华侨领袖哪能不亲共?

解说:1940年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陈嘉庚率领“南侨慰问团”来到当时的“陪都”重庆慰问抗日军民。在国民党高层最高规格、盛情接待的背后,陈嘉庚发现,这个当时所谓的“大后方”贪官污吏横行,民不聊生,而那些大发国难财的官绅却醉生梦死。

陈毅明:人啊,只要心里有一种责任感,看问题就不一样,他一下子就看到重庆街道的汽车很肮脏,白天路灯竟然还亮着,还有,重庆毕竟就是一个陪都,还在卖日货,我们华侨在海外老早就抵制日货了,你在这个地方还在卖日货,然后厦大的校友从集美的校友那里知道,整个重庆的官员们是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一餐几百块、上千块的这种应酬,每天都不断。

解说:事实显然与想象中的国民党领导下的抗战情景相距甚远。陈嘉庚开始对国民党当局产生怀疑,并为祖国的命运担忧。于是陈嘉庚决定亲自到延安,亲眼看一看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究竟在做什么。1940年5月,陈嘉庚启程前往延安。

陈毅明:那就很不一样了,经过了解,是真的抗战,而且官员们生活都很简朴,毛主席请他吃饭,竟然是那么一个环境,一只母鸡还是邻居送的,那些菜还是毛主席自己种的,他这一对比就感觉到完全不一样了,他在街上又做了一些社会调查,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一个是腐败,奢侈,一边是廉洁,在抗战,鲜明的一个对比,他就感觉到中国有希望了。

解说:延安之行使陈嘉庚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陈毅明:窑洞门口吃饭嘛,在窑洞里面谈话嘛,所以他就劝毛主席,你那个生活你应该改变了,你还是晚上睡觉白天工作吧,烟不要抽那么多吧。

解说:之后,陈嘉庚在各省视察时,都实事求是地报告他在陕北的所见所闻。在国民党社团的一次演讲中,陈嘉庚说“重庆传闻无一不谬”,事实上延安“无失业,无盗贼,无乞丐,治安亦极良好”,重庆方面说共产党“共产共妻”根本是胡说八道。有人劝陈嘉庚不要替共产党讲好话,陈嘉庚说:“我不能指鹿为马”。蒋介石闻后大为震怒,但亦无可奈何。

马鼎盛:1942年,日寇攻占新加坡,陈嘉庚逃难到印度尼西亚作打油诗:“爪哇避匿已两年,潜踪难保长秘密,何时不幸被俘虏,抵死无颜谄事故”。他将“氰化钾”藏在怀里,随时准备反日殉国。1945年日寇投降,他回新加坡受到500个社团联合欢迎。 1949年,毛泽东电邀他回国出席全国政协,参加开国大典,陈嘉庚落叶归根,推动华侨爱国支持家乡建设,当选侨联主席。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陈嘉庚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作大会发言,肯定“整风运动”和“大鸣大放”后,着重讲了十六条意见,洋洋五千言,半句不提“反右派”,而是尖锐批评党员干部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骄傲自满、懈怠傲慢等弊端。有人劝陈嘉庚不要再“大鸣大放”了,陈嘉庚回答:“我一生实事求是,不平则鸣。做人要诚实,政治更应诚实,绝不能指鹿为马讲假话。”

解说:1949年新中国诞生,陈嘉庚应毛泽东的邀请,回国定居并参与新中国建设。

陈毅明:毛主席和陈嘉庚是老朋友了,因为1940年他们就见过了,1949年,也在一起开过会了,讨论国旗什么之类的都在一起,那现在是1954年,这是人大开会的时候,老朋友交谈,但陈嘉庚不懂普通话,毛主席他不懂得闽南语,他们怎么沟通呢?那就靠庄明理当翻译,你看他们聊的多开心。

解说:看到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陈嘉庚把自己在新加坡的产业变现,加上筹款共汇回1000多万元,用于扩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同时,他以年迈之躯,积极参政议政。

解说:1955年,陈嘉庚不辞辛劳,历时97天,行程25000华里,亲历16个省55个城镇及其工厂企业,考察祖国建设情况并提出许多中肯的批评或建议。

陈毅明:他到了东北,那些接待他的工作人员拿出烟来,请抽烟,请抽烟,陈嘉庚说我不会,请庄明理,我也不会,请了其他的都说不会,然后,那个工作人员就说,你抽嘛,这个也不用钱的,就是接待你们的,陈嘉庚就非常生气,我们就不会抽,为什么要抽烟,工作人员就告诉他,我们的香烟是配给的,他听了以后,就说岂有此理,公务员香烟是配给的,为什么要配给?所以呢,他第一个提案,参加政协会议的时候,他一共提了七项提案,其中有一项就是禁止给公务员配给香烟。

马鼎盛:今天集美的大街小巷还有些以“诚”命名的庭院或店铺,“君子必诚其意”,陈嘉庚无论经商还是做人,历来言出必行,永不毁诺。“诚毅”二字从1918年就定为集美的校训延续至今。在集美中学有女学生在出纪念嘉庚诞辰130周年的黑板报。她们知道陈嘉庚的故事说:“记得他替父亲把欠的旧债还了。”小女生或许未能理解嘉庚先生爱国爱乡的伟大情怀,她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做人要诚实,要信守诺言。 1904年,陈嘉庚父亲的企业破产,欠印度债主哈利20多万元巨款。按照新加坡的法律“父债子免还“。白手创业的陈嘉庚奋斗4年后,终于赚到钱,他不顾亲友反对,锲而不舍地找到债主,连本带利还清父亲所欠债务。当然有人笑他“傻”,但他说:“中国人取信于世界,决不能把脸丢在外国人面前!”“我们中国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可见陈嘉庚的成功离不开诚信二字。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先生在京病逝。弥留时他嘱咐“把集美学校办下去”,把遗产300万元人民币全部献给国家。外交部长陈毅吊唁他说:“陈嘉庚先生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善始善终。”

TOP

返回列表